大家都看過很多的美國大片,各種科幻、災難片等,里面的特效逼真的跟真實無異,而所謂的特效,指特殊的效果。通常是由電腦軟件制作出的現實中一般不會出現的特殊效果。以現在我們的科技的來說的,完全的可以利用高科技來產生更真實生動的特性視覺.
一家以設計顯示芯片和主板芯片組為主的半導體英偉達公司,耗時10年打造了“自2006年以來最重要的一塊GPU”, Quadro RTX系列也是全球首批支持即時光線追蹤的GPU。在3月發布新技術,這項新技術能夠完美地計算光線反射、折射、散射等路線,渲染出逼真的畫面,幾乎與真實世界真假莫辨,可為游戲開發者提供電影級畫質的實時渲染。而每個芯片里面都需要使用到一顆晶振.
更具體的來說,就是在真實世界中,我們看到的3D物體被光源照亮,且光子可以在到達觀看者的眼睛以前從一個物體反彈到另一個物體。光線追蹤技術則反過來,通過從觀者眼睛(觀景式照相機)反向追蹤光線捕捉這些效果,通過追蹤2D視表面上每個像素的光線的路徑,并應用到場景的3D模型中。
那么問題來了,那么晶振是和CPU的作用是怎么是實現的呢?
每個指令的執行都需要一定的周期,主頻越高,指令執行的時間就越短,晶振產生一個基頻,在CPU內部倍頻后就是CPU執行指令的主頻,一般基頻的產生有內部和外部兩種,外部要有專門的時鐘發生器,而內部產生只要外接一個晶振和電容即可,而最基準的時鐘還是晶振給的。
外頻100MHZ或者133MHZ都是由時鐘發生器提供的,這是一塊可編程的倍頻器,接一個14.31818MHz的石英晶振,產生CPU需要的66M/100M/133M以及PCI需要的33M時鐘。
倍頻可以用鎖相環,也可以用延遲線。
例如:
F1 ____/~~~~\____/~~~~\____
F1+90 ____/~~~~\____/~~~~\____
XOR: __/~\__/~\__/~\__/~\__
一個時鐘移相90度與原來的信號異或,就得到了兩倍頻。
如果頻率固定,那么移相也可以用延遲來完成,只要信號延遲T/4就相當于移相90度。
使獲得頻率為原頻率整數倍的方法。利用非線性器件從原頻率產生多次諧波,通過帶通濾波器選出所需倍數的那次諧波。在數字電路中則利用邏輯門來實現倍頻。如何實現的?原來就是把一個正弦波延遲1/4個周期再與原波疊加,頻率就變成二倍了,理論上可以無限倍頻。
當然這里所指的晶振產品有分為多種類別,有插件晶振,貼片晶振,以及不同性能的石英晶體振蕩器,無源晶振以及不同的封裝尺寸,如外表圓柱晶振形狀的2*6晶振,表面貼片封裝類的3225貼片晶振,2520晶振等各種類別等.
英偉達推出的最重要的一塊GPU,它將顛覆現有圖形圖像渲染計算。為了打造這款GPU,英偉達花了整整10年時間來研究。由于這種技術的計算量非常大,因此實時光線追蹤技術過去只在影視作品的CG制作中出現,一般渲染復雜的特殊效果可能需要花上幾天甚至幾周的時間,所以此前該項技術一直僅限于高成本的電影制作中。不過,隨著這款“史上最強GPU”誕生,光線計算開始變得越來越簡單,產品設計師、游戲設計師、建筑師們能夠在幾分鐘甚至幾秒內生成逼真的產品模型